查看原文
其他

徐雪芬:大接访,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什么?

2017-11-19 徐雪芬律师 徐雪芬律师

    

     大约2006年前后,全国“开门大接访”,公安旨在针对黑恶势力横行乡里、打击不力,听取老百姓有冤无处诉、有冤不敢诉的呼声,以更加有力地打击侵犯群众人身及财产犯罪,纠正了某些警察滥用职权,拉近了警民关系,温暖了人心。


在全国大接访中,违法占地、土地征用、征地补偿、权属纠纷等随着城市建设暴露出来的矛盾和纠纷,得到了重视和处理。一大批“积案”得到了解决。大信访中发现的腐败线索,得到了重视,一定程度改善了党群关系。


就在形势一派大好的时候,潜在的危机也逐渐显现出来。在突飞猛进的中国城市化建设发展中,要找个上访的理由也很方便......


有网友留言:信访乱像我是深有体会的。我有个好友在街道司法所工作,辖区有一个信访老人。信访原因归纳为,两夫妻结婚前老公写下保证书,婚后出轨净身出户,后男方确实出轨,女方起诉。法院判决所有共同财产归女方,后男方爷爷去世,留一房给男方。女方再次起诉要求判给女方,法院未支持。此后不断上访,无论各级政府,法律部门依法依规做任何解释,上访从未停止,每次必去北京。街道为这个上访户每年花费几十万,安排专人盯着,每个月还要给她补贴,苦不堪言。


另一名网友:昨天老信访户又来了,其实我知道因为镇党委书记换人了,她不仅要保住以前的利益,还要现任有所表示。近几年,她经济上得的钱物我不清,但栽秧打谷、买猪买碳、走亲访友都到政府来要人、要车、要物。她家的案件最高院都回复了,已终结。但她到北京去闹,下级政府就会被约谈,这也正是她所想要的结果。如果全国民众都如她这样,依法治国真的遥遥无期了。近年来我地上访越来越多,越演越烈,和这些人上访得利有很大关系。当前最大亮点就是有些人:要钱不要脸。人不要脸,百事可为,何况上访还能有大钱进帐,当然要上访啦!


我们所知的一些活生生的信访案例同文中所举的上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情况还要严重、恶劣得多。对现行的信访运作机制,基层既压力千钧,又十分无奈,更万分迷茫。过去基层处理一个信访问题,都有一种欣慰感、成就感,而现在有一种内疚感、甚至负罪感。当前信访的实际工作究竟是在帮什么人?逼得基层常常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昧着良心花钱买平安,帮着一些不良之徒!


 错位的信访关系,尽情折腾着一线民警,让基层民警不堪重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015flrdfv&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现如今,大接访至今已经十个年头。回顾10年来的接访历程,一个从访民情、听民声、解民怨的接访初衷演变成一个鼓动人闹、鼓动人访、疲于奔命的截访,最后有时以这样的方式结案:满足信访人狮子大开口,国家的钱被浪费无数。


个别信访重灾区的主政官员,有时借信访油头,花信访的钱买官、跑官。越来越多的非正常上访,有时使中国的法治环境演变成了“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的现状。


非正常上访,是指不到指定的场所和按规定的逐级信访程序到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机关或组织提出诉求,而是采取蓄意的、过激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限制或禁止的方式,以集访、闹访、缠访、越级形态出现的影响党政机关办公秩序,损害社会治安秩序,恶化地区建设发展环境,妨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行为。


非正常上访成了国内一大弊病。虽说群众可以通过信访反映一些问题,促进国家秩序。但是什么事物极则必反。现在的信访基本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良好意义,变成了一种争取不合理诉求,争取非法利益的一种极端方式。许多人该去法院打官司的因为知道法院审理、判决时间长,得到利益小而采取上访、闹访或者去对方家或到国家机关吵闹,意图达到政府关注。


地方政府又因为上访会影响官员政绩,所以一味的哄着、宠着上访人,生怕其越级访,进京访。一次次这样做最终导致很多人争相效仿,上访有增无减。越访越凶。"访"成了"闹"。


说心里话:对于绝大多数老上访户,与其解决诉求,还不如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通过我对一些老信访户的接待,我认为政府完全可以大方地将心理医生引入到信访机制。


失控的信访,有可能形成一种势力。要使信访回归本位,特别需要这样的判例:【痛快】湖北一中年女子长期缠访被判刑5年,并处罚金30万元


如果说信访是感冒,那么非访则是肺炎。病既变,药亦应变,社会方可康健。


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应该取消信访制度。而我认为:接访,是一个民主窗口;也是走群众路线。毛主席时代,就特别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因此,不管信访怎么“闹”,目前取消信访部门根本不解决问题,反而会积累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乃至社会矛盾。群众遇到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必然要寻求救济机关和救济途径。古代还有拦轿喊冤呢。如果这种救济机关和途径比较近便,也不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就能比较圆满的解决问题,那就没有必要上访。如此,除了那些无理缠访的人之外,估计很多越级甚至进京的上访会因此消除。


既要为群众着想,又要有礼有节;既要懂法律政策还会用群众语言,信访工作确实难干。从信访接待量和办结率来看,真正解决了的信访案件其实并不多。不少信访案件大都以不明不白的政府赔钱了事,或者是不计成本的“盯梢”摆平。真正让人心服口服的信访案件结案并不多。


这一方面因为信访已经脱离法治轨道;另一方面与信访接待人的接访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公务员普遍存在公事公办、说服能力不强的现象。有些单位的信访接待人,甚至还是有一定职务的公务员干部,接待信访人时不知所云,最后以与信访人聊天数小时打发光阴,还名曰热情接待。


就是因为一些公务员接待能力不强,不懂法律;不懂政策;不懂心理,很简单的矛盾纠纷,没有将心比心,一味的公事公办:这个不属于我们部门的工作职能;那个超出我们的管理权限……没有群众情怀的信访干部,和咸鱼没有区别。经过多年信访,有些信访人在某领域的法律水平、政策水平甚至超过了信访接待人,这些信访人知识更新的速度让接待人无所适从......


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信访问题的处理,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应对舆论和社会压力,应对上级和领导的批示。


热情接待、尽情忽悠,有时工作不到位才导致重复缠访。说实话,有些问题即使不完全是你的管理职能或者超出你的管理权限,但是你完全可以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你也没有。因为你接待时,看不到问题的关键、矛盾的症结,因此也提不出解决信访事件的方法。一句话,有一部分重复缠访,是因为接访人员分析能力或者说服能力不够导致。


说到底:不少信访干部没有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


信访接待,仅凭“热情握手、亲切交谈“,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信访干部不仅要有安“访”方略,还要有解“访”之谋。


这个时候与其说信访人缠访,不如说接访人无效接访太多。


本律师认为:在信访接待中,接待人努力提升自己胜过一切空话。


大接访另外一种现象就是,有的涉访地区,借“销号”之机,发挥迎合口味之能力,不惜一切与上级部门建立起利益沟通关系。一来二去,有时就可能操作成买官、卖官、跑官、送官的事宜了。大接访,国家损失了无法统计的银子,成全了一部分不能为群众办实事却只会吹吹拍拍、唱赞歌的干部。


 客观的说,不少人上访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继而触发了信访种种乱象。如何根治?我认为一是加大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二是依法打击“信访”违法犯罪;三是对歇斯底里的信访人进行心理辅导。


我们很不幸地看到:大接访使本该走向进步的法治化进程不小心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也产生了信访腐败,催生了“信访经济”:花钱买信访线索;花钱销信访线索;花钱买领导信息;花钱遣送等等......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被有经验的接访人玩转在北京:当地片警、治安志愿者、保安、警界线人纷纷加入“打防控”队伍......


被登记的信访人去哪里认领呢?去分流中心啊,认领后如何遣送回属地呢?押送队伍应运而生了。他们有人有车,只要给到价,立马押送信访人去目的地,形成了一个利益链条,其中包括兜售领导人住址、出行时间、电话号码、车牌号等信息的“从业者”,此乃信访产业链是也。


针对不吃你强硬这一套的“资深”信访人怎么办?让他提要求啊,他说想吃烤鸭,那就随他选哪家烤鸭店,你只管付账就是了;他说要去哪里玩儿,你陪他去,付账就是了;吃了、喝了、玩够了,人家要坐软卧回去啊,你买票吧,坐飞机都得答应啊。


执行任务、出差民警的差旅费都算计到能省十块是十块的,给信访人花钱,那叫舍得!这钱哪出?怎么出?10年来,反正从没听说这方面有赊欠的。据参加维稳的某干部说:某某驻京人员在北京买房买车了!那可是个肥差事,看看人家混的,那叫羡慕。


这一切说明什么?说明大接访可能变味了……


附文:


1、徐雪芬:如何走出信访的困境


2、徐雪芬:如何调解民间纠纷


3、徐雪芬:公安110警情研判与对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